
国务院新闻办11月23日举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局长刘长春介绍了司法部在公证便民方面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司法部针对群众在公证办理中遇到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证明材料清单管理,有效解决了一些循环证明、无谓证明的问题。
提问中,记者关注公证办理中的繁琐和时间长的问题。刘长春指出,司法部持续精简公证证明材料,全面梳理地方出台的公证证明材料清单,并尽量减少材料;对于可由公证机构主动核查或政务信息共享获取的证明材料,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供;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公证事项中的辅助性证明材料,也不再要求提供原件。今年6月,司法部发布了规范33类81项证明材料清单,删除了116项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删减幅度达29.3%,获得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为优化服务、减轻群众负担,司法部进一步扩大了“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范围,全面实施一次性告知制度。同时,建立了公证与领事认证协同联办机制,实现了“一次申请、一窗受理、联动办理”,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公证认证服务。通过“互联网+公证”,部分公证事项可“跨省通办”。此外,司法部与驻外使领馆合作,在295家公证机构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满足了海外中国公民的公证需求。
对于降低群众办证负担,司法部完善了公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明确了与民生相关的基本公证服务项目,并指导各地按规定减免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证费用。今年以来,已免费为老年人办理了1.1万余件遗嘱公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白波
